
类黄酮化合物(Flavonoids)主要指具有2-苯基色原酮(2-Phenylchromone)母核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,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,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的根、茎、叶、花及果实中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、生化作用,对人类疾病有着重要防治价值,如减少癌症、抗肿瘤、抗心血管疾病、抗衰老抗骨质疏松、抗病毒、抗炎症等等。广谱的药理活性已使类黄酮物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,广泛应用在医药、食品、保健等领域。



▶ 样本要求
植物组织:鲜样≥2g,干样≥1g,冻干粉250g
▶ 储存和运输
液氮或-80°C保存;足量干冰运输,避免反复冻融
▶ 检测平台
Qtrap 6500+, Sciex
▶ 常规项目周期
40个自然日,含基础数据分析

- 非生物胁迫:
抗氧化;延缓衰老 - 生物胁迫:
植物抗虫;植物抗病 - 疾病防治:
心脑血管疾病;抗癌;抗菌消炎 - 生长发育:
种子萌发;营养色泽

▶ 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两种红豆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变化
研究对象: 红豆杉
期刊: Molecules
影响因子: 3.267
时间: 2019年
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,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防御和抗性反应、改善营养元素的利用与花粉萌发的关系,也显示出广泛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、抗肿瘤、抗白血病、抗炎、和免疫调节的影响,但在红豆杉中作为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尚未广泛开展。
作者对两个品种红豆杉进行了基于LC-MS/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。 共鉴定出197种黄酮代谢物(包括70种黄酮,42种黄酮醇,26种黄酮糖苷,15种花青素和13种异黄酮等)。结果表明,有37种黄酮类代谢物只存在于其中一个品种,有42种黄酮类代谢物在两个品种的红豆杉中表现出特定的代谢模式。
通过对差异黄酮代谢物进行KEGG分类与富集分析,发现两种红豆杉中差异的类黄酮代谢产物参与花青素生物合成、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、异类黄酮生物合成和苯丙素类生物合成途径。这可能是导致两种红豆杉总黄酮含量差异的原因。
基于LC-MS/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,系统地比较了红豆杉品种间的类黄酮总含量及种类差异,提供了红豆杉这一重要植物的黄酮类代谢物组成和丰度的全面信息。结果表明,两种红豆杉中黄酮类物质的总量和种类存在差异,为了解两个品种红豆杉黄酮代谢产物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思路,为红豆杉物种的充分利用和新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。